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5年12月
目 录
威尼斯官网……………………………………………………………………………………3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4
(二)毕业生结构 …………………………………………………………………………5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
(一)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情况…………………………………………… ……………6
(二)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6
(三)青海籍、外省籍毕业生在省内外就业情况………………………… ……………7
三、就业地区分布统计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分布………………………………………………………………8
(二)毕业生行业、地域流向统计 ………………………………………………………8
四、2014、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一)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 ………11
(二)各院系就业情况 …………………………………………………………………12(三)2014、2015届毕业生行业流向 …………………………………………………13
(四)2014、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 ……………………………………14
五、毕业生就业总体特点
(一)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就业工作难度增大………………………………………15
(二)就业形式复杂化,到事业单位(教育系统)和企业就业仍为主渠道……………15
(三)签约就业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16
(四)就业单位选择多元化,稳定且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受青睐………………………16六、工作措施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16
(二)制度保障,强化服务………………………………………………………………16
(三)拓宽渠道,大力推荐……………………………………………………………17(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18 (五)突出重点,全力帮扶………………………………………………………………18
(六)立足项目,服务基层………………………………………………………………19
(七)重视自查、认真互查………………………………………………………………19
(八)加强指导,鼓励创业………………………………………………………………20
七、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对专业设置的影响…………………………………………………………………22
(二)对招生的影响………………………………………………………………22
(三)对人才培养的影响…………………………………………………………………23
八、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学校整体就业数量及质量比较稳定,为本地区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24
(二)毕业生在校体验持续优化,校友认同感进一步提升……………………………25
(三)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相关领域的人才输送奠定了良好基础…………………25
(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25
威尼斯8866992015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学校已完成《威尼斯886699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次质量报告主要从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就业数据分析、总体特点、就业趋势对比、就业创业工作措施、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以及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等七个方面,全面总结展示我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校就业工作。
威尼斯官网
威尼斯886699建于1956年。学校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覆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管理学等9大门类,已成为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教师教育、高原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各类学生15000余人,教职员工1187人,其中:专任教师633人(教授260人,副教授3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科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有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人入选青海省“135”人才计划,11人被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学校正在加紧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303亩,建设投资近15亿元,预期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是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各项设施西部一流的新型大学校园。截至目前,学校已培养10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为青海省和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749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继续增大。我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就业政策,紧密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要求,群策群力、协同推进,圆满完成了各项就业工作任务。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935人,比2014年增加951人。我校2015届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硕士毕业生共2880人,比2014年增加315人,其中:师范类1498人、非师范类1382人。
(二)毕业生结构
1.学历结构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本科生197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58%;专科生481人,高职生12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87%;研究生人数为30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55%。
2.性别、民族结构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男生总人数102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5.59%;女生总人数1855人,占64.41%。少数民族总人数1280人(其中:藏族学生723人,回族学生296人,其他民族学生261人),占44.44%;汉族1600人,占55.56%。
3.生源地分布
2015届毕业生从生源分布来看,本专科青海籍生源总数1845人;外省籍生源总数731人。研究生青海籍生源70人,外省生源234人。省外生源涉及甘肃、陕西、四川、河北等28个省市,比2014届毕业生增加34人。
表1:2015届毕业生全国生源分布表
省份地区
|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合计
|
青海
| 70
| 1244
| 601
| 1915
|
天津
| 0
| 10
| /
| 10
|
河北
| 20
| 93
| 113
|
山西
| 19
| 35
| 54
|
内蒙古
| 2
| 8
| 10
|
辽宁
| 7
| 9
| 16
|
吉林
| 4
| 9
| 13
|
黑龙江
| 6
| 7
| 13
|
江苏
| 23
| 1
| 24
|
安徽
| 12
| 14
| 26
|
福建
| 1
| 8
| 9
|
江西
| 3
| 37
| 40
|
山东
| 33
| 34
| 67
|
河南
| 30
| 16
| 46
|
湖北
| 7
| 8
| 15
|
湖南
| 4
| 38
| 42
|
广西
| 1
| 27
| 28
|
海南
| 2
| 10
| 12
|
重庆
| 3
| 25
| 28
|
四川
| 5
| 96
| 101
|
贵州
| 2
| 24
| 26
|
云南
| 4
| 37
| 41
|
西藏
| 0
| 21
| 21
|
陕西
| 25
| 38
| 63
|
甘肃
| 12
| 109
| 121
|
新疆
| 1
| 17
| 18
|
北京
| 2
| /
| 2
|
浙江
| 3
| 3
|
广东
| 3
| 3
|
合计
| 304
| 1975
| 601
| 2880
|
s
表2:2015届毕业生青海省生源分布表
州(县)
| 硕士生
| 本科生(人)
| 专科生(人)
| 合计
|
西宁市
| 50
| 428
| 145
| 623
|
乐都区
| 1
| 53
| 26
| 80
|
平安县
| 2
| 13
| 10
| 25
|
民和县
| 1
| 140
| 47
| 188
|
互助县
| 2
| 73
| 48
| 123
|
化隆县
| 1
| 43
| 11
| 55
|
循化县
| 0
| 32
| 11
| 43
|
海南州
| 5
| 126
| 62
| 193
|
海西州
| 1
| 77
| 30
| 108
|
海北州
| 2
| 99
| 75
| 176
|
黄南州
| 3
| 89
| 62
| 154
|
果洛州
| 0
| 5
| 25
| 30
|
玉树州
| 2
| 66
| 49
| 117
|
合计
| 70
| 1244
| 601
| 1915
|
s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2015年9月1日,我校初次就业率为90.73%,比去年同期增长2.41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1.85%,专科生(含高职)就业率为89.35%,研究生就业率为86.18%。
(一)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男生就业894人,就业率为87.41%;女生就业1717人,就业率为92.56%。
表3:男、女生就业情况
男生(1025人)
| 女生(1855人)
|
就业 人 数
| 896
| 占就业总人数比例
| 34.29%
| 就业人数
| 1717
|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 65.71%
|
| | | | | | | |
s
(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为128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44%,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187人,就业率为92.73%,其中:藏族就业674人,回族就业学生273人,蒙古族就业46人,其他民族就业学生194人。汉族毕业生就业1424人,就业率为89.75%。
表4: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民族
| 硕士生
| 本科生(人)
| 专科生(人)
| 合计
|
汉族
| 231
| 987
| 208
| 1426
|
藏族
| 18
| 434
| 222
| 674
|
回族
| 7
| 217
| 49
| 273
|
蒙古族
| 1
| 32
| 13
| 46
|
其他
| 5
| 148
| 41
| 194
|
合计
| 262
| 1816
| 533
| 2613
|
s
(三)青海籍、外省籍毕业生在省内外就业情况
我校2015届青海籍毕业生就业1741人,就业率为90.92%,其中省内就业1633人,省外就业108人;外省籍毕业生就业872人,占外省籍总人数的90.36%,其中:青海省内就业362人,省外就业510人。
表5:青海籍、外省籍毕业生在省内外就业情况
青海籍(1915人)
| 外省籍(965人)
|
就业人数
| 1741
| 占就业总人数比例
| 66.63%
| 就业人数
| 872
|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 30.28%
|
在青海就业人数
| 1633
| 占青海籍就业人数比例
| 93.80%
| 在青海就业人数
| 362
| 占外省籍就业人数比例
| 41.51%
|
在省外就业人数
| 108
| 占青海籍就业人数比例
| 6.20%
| 在省外就业人数
| 510
| 占外省籍就业人数比例
| 58.49%
|
s
三、就业地区分布统计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分布
根据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国内各地就业流向(升学、出国173人除外)的人数分布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6:毕业生总体就业流向统计表
流向地区
| 毕业生
| 比例
| 流向地区
| 毕业生
| 比例
| 流向地区
| 毕业生
| 比例
|
青海省
| 1926
| 66.88%
| 天津市
| 8
| 0.28%
| 山东
| 29
| 1.01%
|
西宁市
| 1340
| 46.53%
| 云南
| 21
| 0.73%
| 西藏
| 23
| 0.80%
|
海东市
| 176
| 6.11%
| 重庆市
| 14
| 0.49%
| 新疆
| 10
| 0.35%
|
海南州
| 112
| 3.89%
| 山西
| 20
| 0.69%
| 北京
| 23
| 0.80%
|
玉树州
| 76
| 2.64%
| 广西
| 8
| 0.28%
| 河北
| 36
| 1.25%
|
海北州
| 70
| 2.43%
| 湖南
| 17
| 0.59%
| 内蒙古
| 9
| 0.31%
|
黄南州
| 55
| 1.91%
| 贵州
| 15
| 0.52%
| 安徽
| 11
| 0.38%
|
海西州
| 46
| 1.60%
| 东北三省
| 17
| 0.59%
| 福建
| 4
| 0.14%
|
果洛
| 51
| 1.77%
| 海南
| 6
| 0.21%
| 江西
| 8
| 0.28%
|
四川
| 52
| 1.81%
| 上海
| 9
| 0.31%
| 宁夏
| 1
| 0.03%
|
甘肃
| 50
| 1.74%
| 河南
| 15
| 0.52%
| 广东
| 23
| 0.80%
|
陕西
| 39
| 1.35%
| 浙江
| 6
| 0.21%
| 湖北
| 7
| 0.24%
|
江苏
| 33
| 1.15%
| /
|
合计
| 2100
| 72.92%
| 合计
| 156
| 5.42%
| 合计
| 184
| 6.39%
|
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内,共有1995人,占总数的76.35%。省内西宁、海东市、海南州就业人数分别为1340、176、112人,位居前三位,共计1628人,占总数的81.61%。
(二)毕业生行业、地域流向统计
2015届毕业生中,就业总人数为2613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136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2.20%;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124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7.80%。具体行业及地域流向如下:
表7:毕业生行业统计表
地区
| 师范生人数
| 占师范生 总数比例
| 非师范生 人数
| 占非师范生总数比例
| 就业人数总体去向
| 占总人数 比例
|
党政机关
| 96
| 7.04%
| 97
| 7.77%
| 193
| 7.39%
|
事业单位
| 578
| 42.38%
| 280
| 22.42%
| 858
| 32.84%
|
国有企业
| 28
| 2.05%
| 78
| 6.24%
| 106
| 4.06%
|
自主创业
| 7
| 0.51%
| 16
| 1.28%
| 23
| 0.88%
|
部队
| 6
| 0.44%
| 7
| 0.56%
| 13
| 0.50%
|
民营企业及个体
| 530
| 38.86%
| 669
| 53.56%
| 1199
| 45.89%
|
其他行业
| 119
| 8.72%
| 102
| 8.17%
| 221
| 8.46%
|
合计
| 1364
| 100.00%
| 1249
| 100.00%
| 2613
| 100.00%
|
s表8: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表
地区
| 师范生人数
| 占师范生 总数比例
| 非师范生 人数
| 占非师范生总数比例
| 就业人数总体去向
| 占总人数 比例
|
华北地区
| 33
| 2.42%
| 60
| 4.80%
| 93
| 3.56%
|
东北地区
| 3
| 0.22%
| 14
| 1.12%
| 17
| 0.65%
|
华东地区
| 35
| 2.57%
| 68
| 5.44%
| 103
| 3.94%
|
中南地区
| 19
| 1.39%
| 54
| 4.32%
| 73
| 2.79%
|
西南地区
| 101
| 7.40%
| 24
| 1.92%
| 125
| 4.78%
|
西北地区
| 1086
| 79.62%
| 950
| 76.06%
| 2036
| 77.92%
|
其他
| 87
| 6.38%
| 79
| 6.33%
| 166
| 6.35%
|
合计
| 1364
| 100.00%
| 1249
| 100.00%
| 2613
| 100%
|
s
四、2014、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一)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比
表9:2014—2015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数据截至9月1日)
年度
| 总人数
| 本科生人数
| 一次性就业率(%)
| 专科生人数
| 一次性就业率(%)
| 研究生人数
| 一次性就业率(%)
|
2014
| 2538
| 1884
| 90.18
| 376
| 85.90
| 278
| 85.97
|
2015
| 2880
| 1975
| 91.85
| 601
| 89.35
| 304
| 86.18
|
从就业情况对比可以看出:近两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研究生的就业人数也是逐年增加,2015年,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2014年增加了0.21个百分点。从总体情况来看,我校的一次性就业率稳步增长。
s
(二)各院系就业情况
表10:2014、2015届毕业生各院系就业率对比
序号
| 院系名称
| 就业率
| 增长/降低
|
2014年
| 2015年
|
1
| 政法学院
| 82.81%
| 92.59%
| 9.78
|
2
| 外语系
| 83.00%
| 91.51%
| 8.51
|
3
| 民族师范学院
| 84.83%
| 91.19%
| 6.36
|
4
| 教育学院
| 85.33%
| 90.96%
| 5.63
|
5
| 音乐系
| 87.50%
| 92.63%
| 5.13
|
6
| 物理系
| 90.00%
| 94.12%
| 4.12
|
7
| 数学系
| 88.37%
| 92.41%
| 4.04
|
8
| 泸州校区
| 86.78%
| 89.39%
| 2.61
|
9
| 化学系
| 97.47%
| 100
| 2.53
|
10
| 美术系
| 90.74%
| 93.26%
| 2.52
|
11
|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 89.12%
| 91.59%
| 2.47
|
12
| 计算机学院
| 91.46%
| 93.29%
| 1.83
|
13
| 人文学院
| 88.97%
| 89.80%
| 0.83
|
14
| 经济管理学院
| 87.80%
| 85.11%
| -2.69
|
15
| 体育学院
| 95.79%
| 90.54%
| -5.25
|
合 计
| 88.32%
| 90.73%
| 2.41
|
|
从各院系就业率对比可以看出:2015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于2014届毕业生,增长2.41个百分点,其中:政法学院、外语系、民族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音乐系、物理系、数学系的相关专业平均就业率增幅都在4%以上;泸州校区、化学系、美术系、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平均就业率增幅相对稳定;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相关专业平均就业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1.大学生本身的观念问题,大学生存在城市就业的观念;2.注重到高收入岗位就业,缺少吃苦精神。
s
(三)2014届、2015届毕业生行业流向
表11:毕业生就业行业对照表
年度
| 就业
总人数
| 党政机关
| 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其他
|
2014年
| 2267
| 113
| 821
| 168
| 702
| 463
|
比率%
| 4.98%
| 36.22%
| 7.40%
| 30.97%
| 20.42%
|
2015年
| 2613
| 193
| 858
| 106
| 1199
| 257
|
比率%
| 7.39%
| 32.84%
| 4.06%
| 45.89%
| 9.84%
|
s
从就业行业对照表可以看出,一是2015届毕业生到党政机关、民营企业就业的比率均高于2014届,在企业就业的人数明显增加,主要原因在于:2015年学校积极开拓省内外企业就业市场,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及岗位。二是在党政机关就业人数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学校采取有正对性各类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有力提升了学生报考通过率。从总体情况来看,2015年我校的就业工作稳中有升,一次性就业率较2014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
s
(四)2014届、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表12: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对照表
年度
| 总人数
| 华北地区
| 东北 地区
| 华东 地区
| 中南 地区
| 西南 地区
| 西北 地区
| 其 他
|
2014
| 就业2241人
| 90
| 17
| 103
| 81
| 121
| 1758
| 71
|
比率
| 4.02
| 0.76
| 4.6
| 3.61
| 5.4
| 78.45
| 3.17
|
2015
| 就业2613人
| 93
| 17
| 103
| 73
| 125
| 2036
| 166
|
比率
| 3.56
| 0.65
| 3.94
| 2.79
| 4.78
| 77.92
| 6.35
|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对照表来看,我校毕业生在西北地区就业的人数比率最大。华北、中南、西南地区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从总体情况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只要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相关待遇有保障,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去施展自己才华。
s
五、毕业生就业总体特点
(一)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就业工作难度增大
2015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共计2880人。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自由职业选择增多等因素,均对2015年就业工作的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就业工作的难度不仅在于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对就业满意度的反馈。
2015年,学校就业率之所以不降反升,主要是由于我校认真贯彻了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工作措施得力,毕业生期望值更趋理性,毕业生升学以及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等都较以往有所增加,因而出现了实际就业情况好于预期目标的可喜成绩。
(二)就业形式复杂化,到事业单位(教育系统)和企业就业仍为主渠道
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教师行业一向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由于学校在师范类教育的独特优势,使得更多的教育单位愿意选择我校的毕业生。学校本科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主要去向是中等、初等教育机构。近两年到私营企业的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在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了49.94%;党政行政单位、基础项目就业的人数基本稳定;到中小学校就业的毕业生下降幅度较大,一方面是由于“特岗教师”招聘人数减少;另一方面表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了一定转变。
(三)签约就业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2015年,有75.52%的毕业生选择了签订就业协议(接收函)落实就业单位,高于去年同期统计数据。同时,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出国),自主创业,国家、地方项目以及其他灵活就业等多种方式完成自己初次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23人)。
(四)就业单位选择多元化,稳定且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受青睐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我校毕业生的去向包含各类教育单位,企业,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等,据统计,2015年,我校共有575名毕业生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另外,毕业生签约各类企业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上升,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更加多元化。
六、工作措施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1.落实“一把手”工程,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院系两级“一把手工程”,学校、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和保障就业经费,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2.继续实行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通报就业率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3.每月召开学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就业工作。
(二)制度保障,强化服务
1.完善就业工作制度,提高就业指导效率。修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制定了《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展方案》等5项规章制度,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2.多种途径宣传就业政策。完善了“大学生就业微信服务平台”、各级QQ群。依托微信、就业指导网站、QQ群等及时宣传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2015年,共发布就业信息近1800条,大学生就业(创业)微信服务平台的关注人数近4000人次。
3.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编印了《就业政策服务手册》、《创业政策汇编》、《就业与创业指导手册》、《毕业生宣介手册》以及《毕业生专业简介》。
4.做好常规服务工作。一方面优化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各类数据更加详实、准确,同时持之以恒地做好就业率汇总、统计、分析、通报及核查工作,确保在稳定就业率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派遣和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证的办理等常规服务工作。2015年,共为近1500名同学申请办理了教师资格证。
(三)拓宽渠道,大力推荐
1.充分挖掘潜力,广泛组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招聘活动。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规范管理和招聘信息审核,完善了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三级市场:一级为面向全校的大中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共组织大型招聘会5场,组织用人单位566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6123个;二级为学校经常性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召开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共计87场,提供岗位数4700多个,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三级为各院系组织的本专业洽谈会,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给相关院系组织招聘及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加强与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军区、省市就业局、市经委、生物园区、各区孵化基地的交流合作,获得信息、资金、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有效地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1.举办了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结构化面试等考前培训班,邀请培训机构的专家,对1150名毕业生进行了考前培训。
2.邀请校外专家,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讲座。2015年,共举办讲座43场次,培训人数7658人次。
(五)突出重点,全力帮扶
1.举办了8场少数民族、特困学生专场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帮扶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明显提升。
2.就业指导中心对部分院系的20名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重点推荐。
3.落实“求职补贴”政策,做好申报、发放和管理工作。2015年,为持有低保证的贫困毕业生申报一次性求职补贴,最终有66人通过审核,共计发放金额6.6万元。
4.联系西宁利安消防工程公司对14名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就业帮扶,资助金额1.4万元,实现了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六)立足项目,服务基层
1.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做好“西部计划”、“青南计划”、“青年专项”“优秀大学生选调”等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5年,共有108人对接成功(“西部计划”63人、“青南计划”33人、“青年专项”12人),赴基层就业。
2.认真做好毕业生应征入伍的各项工作。加强与省军区、省教育厅学工办、城西武装部的沟通联系,通过组织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宣讲会、退役士兵巡回报告团、国防教育报告会、退役士兵座谈会、编印《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汇编》、播放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片、宣传横幅、展板、微信平台发布政策信息等形式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应征报名。2015年,组织学生兵役登记526人、应征报名246人,为47名应征入伍学生办理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达31.63万元。
(七)重视自查、认真互查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率的统计、核查工作,2015年10月初,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下发了《威尼斯886699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院系组织人员认真自查、核查本院系就业数据,为此,学校成立了以主管就业工作副书记为组长,纪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处处长为副组长,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及相关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就业率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就业工作会议、辅导员工作会议,部署就业率核查工作。经过各院系对就业率的自查、互查,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赴各院系进行督察,指导及三次逐一复核各院系就业率支撑材料,圆满的完成了就业率的核查工作。
(八)加强指导,鼓励创业
1.完善创业孵化功能
(1)加强基地管理。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孵化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修订了《威尼斯886699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规定》,制定了《威尼斯886699入孵企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编印了《大学生创业政策材料汇编》《威尼斯886699大学生孵化基地材料汇编》。
(2)发挥创业培训功能。制定我校大学生创业培训计划,为入驻企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2015年,共举办了87场“SIYB”创业培训讲座,有2175名毕业生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了我校大学生创业理论及综合水平。
2.落实扶持政策
(1)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基地积极协助入驻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免除入孵企业房租、水电费、取暖费等。
(2)对入驻企业实行“进-管-出”的综合管理。目前孵化基地有创业企业22家,新增10家企业。西宁躬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孵化出园,对接至城西创业孵化基地孵化。
(3)集中受理大学生的政策落实申请,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申报、办理政策落实事项,加快政策落实进度。2015年,江西商会为学校赞助11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
3.强化创业指导服务
(1)通过省市创业培训机构邀请企业家为入驻企业不定期开展指导服务,提供免费创业培训,聘请专家团队为创业者把脉问诊,指导编写创业计划书并协助创办企业,有效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2)组织创业大学生赴省、市、区创业园、青洽会学习交流,帮助指导创业者进一步完善创业计划,增强项目的可行性,规避创业风险。2015年下半年,对4名就业创业工作人员进行创业师资培训,均已取得师资合格证,有效推动了创业工作。
(3)2015年,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西宁市政府评为“创业就业先进单位”。在首届青海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荣获全省“金奖”,推选的5家创业团队获得“一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学校2名教师获得3个项目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校摇摇乐商家营销系统项目代表青海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铜奖”。在全省“交行杯”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4支团队进入复赛,最终有1支团队晋级决赛,荣获三等奖,获得66000元的奖金及创业扶持资金。
七、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近几年,在对就业工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将就业工作作为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对社会需求连续下滑、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予以减招、停招或停办,对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市场接轨,与行业和岗位接轨,实施以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一)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根据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毕业生就业现状,学校新增化学应用(分析检测)、软件工程、物联网、新能源等专业,促进了学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型。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学校调整了师范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增加了9门教师教育课程。同时,以体育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改革为基础,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5年,学校继续稳步推进专业布局调整,着力抓好应用型专业建设。为适应专业建设需要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立了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依托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有步骤增设应用型专业,申报了秘书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翻译学3个专业,继续缩减和停办部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物联网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青海省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5年底,应用型理工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的比例达58%。
(二)对招生的影响
根据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及时调整招生方向,使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停招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实行限招。根据青海省基础教育的需要,学校招收小教全科专业学生,这一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举措成为我校招生工作的一个亮点。同时,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抓手,积极推进开门办学和校企合作,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同组建合作平台。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科研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共建等方面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战略合作。搭建基础教育合作服务平台,与海西州、玉树州人民政府签署了以人才培养为主体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湟中、门源等县的25家幼儿园启动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项目,青海农村幼儿教师“县-乡-村”三级培训模式初步建构。校企、校校合作办学有了新进展,与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建立校校联合办学机制,联合开展专科(高职)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三)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我校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人才培养改革,努力寻找在发展层次、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等方面的准确定位,每个院系和专业都能够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根据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工作胜任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反馈,寻找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更改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我校在2013级教师教育类专业开展“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包括卓越教师文科培养项目、卓越教师理科培养项目、卓越教师藏汉双语培养项目和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通过项目计划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锐意开拓创新,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突出,能够完全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2015年,学校继续推进精品师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已经纳入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卓越教师培养持续努力的效果初步显现,2015年,在青海省首届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包揽了师范类6个学科的全部一等奖。3名学生在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专业组第一名。我校6名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部喜获不同奖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1名,三等奖和优胜奖各2名。全国92所地方(重点)师范院校的342名同学参加了比赛,我校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与赞赏。
八、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麦克斯数据公司对学校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调研项目连续五年认证的分析数据显示,学校在毕业生落实、校友认同、教学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就业数量及质量比较稳定,为本地区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学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连续两届稳中有升。毕业生整体就业数量及质量近两届较为稳定。
学校就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教育业,且均集中在本省,为本地区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二)毕业生在校体验持续优化,校友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根据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学校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校友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学生工作满意度以及生活服务满意度也均高于上届,表明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体验持续优化,对本校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这对学校自身的品牌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三)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相关领域的人才输送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连续两届均较高,满足度评价较上届有所提高,同时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也进一步增强。由此可见,本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良好,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的满足程度也均有所上升,在校期间的能力知识培养进一步满足了实际工作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
学校求职服务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且多数求职服务的有效性有所提升,就业工作开展良好,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完善,进一步保障了毕业生就业的落实以及就业质量的稳定与提升。